- · 《灌溉排水学报》栏目设[09/30]
- · 《灌溉排水学报》数据库[09/30]
- · 《灌溉排水学报》投稿方[09/30]
- · 《灌溉排水学报》征稿要[09/30]
- · 《灌溉排水学报》刊物宗[09/30]
这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竟是一位难民所建,造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人文视野”,讲述景观背后的 人文内涵 , 这是视野第 145 篇文章 说起古代水利工程,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都江堰,其实中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可远不止一个都江堰。中国是农业大
“人文视野”,讲述景观背后的人文内涵,
这是视野第145篇文章
说起古代水利工程,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都江堰,其实中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可远不止一个都江堰。中国是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修建了很多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有的已经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中,有的仍然保存至今,甚至仍在使用,而其中的佼佼者则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截至2021年,中国已有26项古代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占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现有总数121项的21.5%。
今天我们走进江西中部的小县城泰和,这是一个以乌鸡出名的地方,在离县城30公里外的赣江二级支流牛吼江上,有一处延续了千年的水利工程,它就是有着“江南都江堰”之称的槎滩陂。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连年战乱,朝代更迭,民不聊生。公元930年,为避战乱,南唐监察御史周矩,随时任吉州刺史的女婿杨大中,来到了江西泰和万岁乡。
此地地处牛吼江东南岸,地势平坦,除了时常干旱之外,是一块适宜居住的地方,金陵人周矩一家老小于是定居在此,筚路蓝缕,与诸多其他姓氏逃难至此的人们一并开村立基。
而南宋时期迁徙至此的康氏也不甘落后,名人辈出,使得这一片偏僻的乡村终成人杰地灵之地。
这个人杰地灵的村庄就是今天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西泰和爵誉村,一个五代十国时期,由避乱族群组建而成的千年古村。
“人杰地灵”的基础是“物阜民丰”,而周矩一族刚来时,这里虽然地势平坦,但并非富饶之地,主要原因是地势较高,常年干旱,并不太适合耕种。
周矩思考能否有解决民困的长久之计,当他得知乡民迫切需水灌田,解决干旱欠收之苦,他便四处查看地形,精心选址,决定在此兴修水利工程。
兴修水利需要资金,但此地民众并不富足,思虑再三,周矩决定以自己的俸禄余资来修建这道水利工程。
据《泰和县志》记载,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周矩经过多年的谋划后,选择了属赣江水系禾水支流的牛吼江上游的槎滩村畔,将木桩打入河床,再编上长竹条,遏挡水流,然后填筑黏土夯实,最后在主坝上层垒叠坚固的红条石,形成陂坝,名为槎滩陂。
又在于槎滩下七里许,伐石筑减水小陂,储蓄水道,俾无泛滥,名为碉石陂。
槎滩和碉石二陂建成后,周矩父子又开挖灌溉渠道36条,使当时禾市镇和螺溪镇的9000多亩田地变成吉泰盆地的鱼米之乡。
前面讲到,当地居民多为避乱迁徙至此,姓氏繁杂,为杜绝“以陂谋私”,避免日后的纷争,周矩制定了管理规定“五彩文约”,被称为“仁、义、礼、智、信”五号的名绅大族,依照“五彩文约”规定轮流担任陂长,负责当年的陂田收租与水利治理及维修工作,从而彻底使槎滩陂成为“乡族共有公共资源”,实现了周矩建槎滩陂“不得专利于一家”的初心。
周矩去世前立下家规:陂为二乡九都灌溉公陂,不得专利于周氏。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周矩后辈子孙,官至朝奉大夫的周中和告老还乡后,念先祖周矩创筑槎滩陂之艰难,撰文写下《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文中写道:槎滩、碉石二陂虽为周氏祖先创建,但不得专利于一家,周氏子孙宁待食德之报,而不必食田之获。至今,《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仍作为历史见证镶嵌在周氏宗祠“久大堂”的墙壁上。
文章来源:《灌溉排水学报》 网址: http://www.ggpsxbzz.cn/zonghexinwen/2022/0227/1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