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绵延千年的治水智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来源:灌溉排水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①:龙江畔的瑞云塔。 吴金强摄 图②:始建于北宋的龙江古桥。 福清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③:福建省福清市天宝陂。 福清市水利局供图 滔滔龙江水,悠悠天宝陂。 发源自瑞云山的龙

图①:龙江畔的瑞云塔。   吴金强摄   图②:始建于北宋的龙江古桥。   福清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③:福建省福清市天宝陂。   福清市水利局供图

滔滔龙江水,悠悠天宝陂。

发源自瑞云山的龙江,是福建省福清市的母亲河。它自西向东穿福清城而过,最后注入福清湾海域。龙江中段,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天宝陂在潺潺流水中矗立千年。它是福建历史上最早建成的集引水灌溉、排洪排涝和蓄淡拒咸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蓄淡拒咸水利工程。

一渠清水,泽被千年。2020年12月8日,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一届执行理事会公布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位于福建福清的天宝陂成功入选。

天宝陂何以进入全球视野?千年古陂背后隐藏着什么治水智慧?滋养一方至今的水利工程还留下了哪些历史文化遗产?记者走进福清,一探究竟。

共同呵护 代代传承

天宝陂三字何解?

“所谓陂,即集水坝,属于水利工程的一种,与现代的水库作用类似;天宝,则因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而得名。”福清市水利局局长林爱光介绍。

时至今日,龙江两岸早已是城市建筑林立,但天宝陂依然保存古有的工程布局。“天宝陂的坝轴线呈东西走向,工程主要包含拦河坝、泄洪闸、进水口三大建筑物。”林爱光介绍,现存陂首坝底呈台阶式结构,坝长289米,高3.5米,其中150米为唐至明代所修旧坝,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灌溉渠道主要为天然土渠、天然石渠、硬化渠等。陂右岸建一座高2.3米、宽1.5米的引水闸。

“天宝陂的兴建,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福清独特的地理条件有关。”谈及天宝陂的历史沿革,申遗小组成员何高光娓娓道来。

福清自古良港密布,公元699年置县,迄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通过海洋,早在唐代,福清即开辟了通往今越南的航路,此后,又逐步开通了通往东北亚和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航线。

然而,依山傍海的福清淡水资源却十分匮乏,自古以来就是干旱缺水之地。“福清陆地面积1519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大于30平方公里的溪流仅有6条。”林爱光介绍,其中,最大的河流龙江自大渡口谷地进入福清境内,流经35.5公里,流域面积500多平方公里。然而,龙江下游至出海口20余公里海拔落差大,河道水流湍急,难以引水灌溉。再加上邻近海洋,属感潮河段,涨潮时海水沿江上溯,不能作为灌溉用水。百姓守着“望天田”忍饥挨饿,当地称作“雨来哗啦啦,雨过干巴巴”。

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而水利建设对粮食生产至关重要。农田水利兴建,荒芜土地开垦,低洼地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十年九旱”的福清迎来改变契机。

据史书记载,高璠是唐朝设郡以来的第四位长乐郡刺史。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正是高璠带领老百姓在龙江河畔、五马山麓,用竹笼拦水,筑木成桩,采山石围堰,砌高陂截流,历数载建成堤坝,命名为天宝陂。

一泓清泉自唐代潺潺流来,历经千年光阴,天宝陂始终滋养着龙江沿岸的世代子民。翻检史籍,一段段有关天宝陂的史实无不记载着历代治水者的励精图治。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1016年),知县郎简见天宝陂年久失修,堵塞严重,招募百姓进行疏浚,修筑了陂堤。为了纪念他的功绩,老百姓在天宝陂旁修建了一座郎简祠,年年祭祀,直至清乾隆年间该祠还一直存在。

明代福清籍官员叶向高,在万历至天启(公元1573年—1627年)年间两度出任内阁辅臣。感念历朝历代主政官员为修复天宝陂的殚精竭虑,叶向高撰写了《重修天宝陂记》,详细记载天宝陂的修建历程,这也是福清水利史上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之一。

新中国刚成立,政府就开展勘察测量,并修筑天宝陂防洪墙;1950年,疏浚引水渠1.2万尺,将大坝外坡改为浆砌条石滚水坝;1951年,成立天宝陂水利管理委员会,配备专人,加强对天宝陂的管理养护;1963年,加高大坝0.5米、砌筑副坝70米,并延长渠道至东阁农场,让4000亩耕地受益……

“得益于历代沿袭的保护修缮,天宝陂不但完整保存着古有的工程布局,还依旧在发挥着灌溉作用。”林爱光表示,《重修天宝陂记》中记录的万历末期一次修复天宝陂的经过让他印象深刻:时任福清知县王命卿是广东番禺人。尽管初到福清,对当地情况还不清楚,但王命卿明白天宝陂事关重大,恰好这一年天雨不止,修陂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王命卿向长期在县中任事的吏员询问,谁能担当修陂大任,吏员推荐了“笃诚勤干,习于水利”的过世坝长之子文遴。王命卿遂命文遴负责此事。文遴提出施工方案后,王命卿发动全县百姓修筑,终于完成此项事业。

文章来源:《灌溉排水学报》 网址: http://www.ggpsxbzz.cn/zonghexinwen/2021/0301/559.html



上一篇:秦始皇陵中究竟浇灌了多少水银?看了山顶的石
下一篇:邓州市陶营镇中心校: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

灌溉排水学报投稿 | 灌溉排水学报编辑部| 灌溉排水学报版面费 | 灌溉排水学报论文发表 | 灌溉排水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灌溉排水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