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运河绵绵(一)

来源:灌溉排水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运河绵绵(一)陈燮阳乔惠英渴了要饮水,脏了要用水洗,这是人类也是许多动物的本能。正因为人离不开水,天天与水打交道,所以,水成了人类最早被认识和利用的一种最重要的自然

运河绵绵(一)陈燮阳乔惠英渴了要饮水,脏了要用水洗,这是人类也是许多动物的本能。正因为人离不开水,天天与水打交道,所以,水成了人类最早被认识和利用的一种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我们在《人类最早的交通运输工具》一文中已说过,古人在几万年前创造了木排,在一万年前创造了独木舟,又利用水的流动性和浮力,将天然江河作为通道,开辟了水上交通运输。当古人由游牧生活进步到农耕定居生活后,又懂得了利用江河湖泊的水进行灌溉。这些,都是古人对水的最初的认识和利用。然而水又有它为害的一面。江河泛滥,山洪暴发,对先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所以,我们的祖先远在鸿蒙初辟、乾坤混沌时代,就认识了水患并开始了治水。为了使江河不泛滥成灾,需要开凿分流的河渠;为了把陆地上已泛滥成灾的水疏导流向大江、大河,大湖和大海,则需要修筑导流的河渠。为了使干旱地区和干旱季节有水灌溉农田,又需要兴修河渠引水。为了交通运输上的便利,也需要兴修河渠。为这三种需要而人工修建的河渠,都叫做运河。以史实而论,人工修筑运河,起源于古人的治水,其后重于灌溉,又其后为了交通运输。虽然修建运河的初衷各不相同,但多数运河建成后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中国可以说是最早治水的国家,大禹(公元前2l世纪前)是史载的一位早期杰出的治水领袖。据我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的《夏书·禹贡》篇和《史记·河渠书》的记载,大禹为了治理水患,曾在外飘泊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当时水患以黄河为害最烈。大禹为了制服洪水,疏浚了河道,修筑了堤岸。为了分引黄河之水,大禹兴修了一条人工河渠,就是漯河,漯河从河南省武陟县流经河北、山东人海。漯河到宋代才淤没,漯河是我国最早的运河,大禹是运河的创始人。相传大禹为了疏导黄河,凿开了。龙门。和“砥柱”。黄河弯弯曲曲,流至今陕西省韩城市和山西省河滓市之间的地方,被一座大山挡住去路,奔腾的河水四处横溢,造成附近洪水泛滥。大禹劈开了大山,使黄河有了出路。被大禹劈开的地方,成了一个险要的峡口,两岸悬崖陡壁,奔腾而来的河水,犹如从大门内涌出,后人因此称之为。龙门。.谚语。鲤鱼眺龙门”,也是指的这个地方。.58。大禹还凿开了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的黄河急流中间的砥柱山,以疏导洪水。砥柱因此出了名,“中流砥柱”也就成了有名的成语。遍察世界各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有过许多关于洪水肆虐的记载和传说,《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就是众所周知的一例。可是,除中国外,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都没有早期治水成功的记录。唯独大禹成功了。大禹治水成功,不仅使人们从丘陵瘠地搬到平原沃壤居住,使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使当时华夏各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而且使夏、商、周三代均受益不绝。4000多年以前的大禹,实为。人定胜天”的华夏先驱。大禹的丰功伟绩,旷古绝伦:大禹的精神风范,口碑载道。我国历史上开辟的运河很多,公元前613年楚国建造的荆汉运河和巢肥运河是较早的两条运河。荆汉运河是荆江沟通汉水的运河:巢把运河是巢湖通肥水的运河。公元前506年,吴国为了攻打楚国,需要运送军队给养,开挖了一条运河:它起自今江苏宜兴东南,并利用天然河道,经今江苏溧阳、高淳,沟通水阳江,从安徽芜湖流入长江。这条运河据说是由吴国大夫伍子胥(?一前484)率领军民修建,后人称为伍堰。伍堰沟通太湖和长江,兼有航运和分洪的效益。伍堰工程一直到南唐(937—975)还保持着使用价值,到宋代以后,才逐渐淤塞;明代永乐(1403—1424)年间,又加以疏浚,恢复了部分地区的漕运。比伍堰工程稍晚,公元前495年,吴国又以太湖为中心,开凿了江南运河网,胥江就是这一工程的遗迹。胥江也可能是因为伍子胥而得名的。从历史上说,伍子胥对吴国的贡献确实是很大的。公元前486年,吴国筑城于邗(今江苏省江都县)并开掘邗沟,南通长江,北至末口(今江苏省淮安市)入淮河。后来,南北大运河开通后,邗沟成为大运河的一段。这是我国历史上筇一条贯连长江和淮河的人工运河,至今仍发挥着沟通江淮水运的重要作用。吴国在春秋后期崛起并称霸,是与它积极修建运河,从而促进经济繁荣分不开的。《史记·滑稽列传》中。河伯娶妇”的故事曾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家喻户晓。故事讲的是公元前422年汽车研究与开发魏国的邺(今河北省临漳县)令西门豹为了治理漳水泛滥,首先破除了为河伯娶妇的迷信恶习.然后组织民众修挖12条支渠引漳水灌田,变害为利的事迹。司马迁对西门豹的业绩评价很高,说他“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漳水灌溉区直到东汊末年尚在发挥着效益。现在,西门闸及西门渠尚有遗迹可寻。公元前363年,魏国为争霸诸侯,开凿鸿沟,历时22年完成。鸿沟将黄河水引入河南中牟县西的一个大湖泊——圃田泽,又把泽水引出来通到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鸿沟的修筑沟通了黄河和江淮诸水系,在当时的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上起了重要作用。秦代末年,楚汉相争时,曾以鸿沟作为两军对垒的临时分界线;后人因此而常以鸿沟比喻事物的界线,并引申出了“判若鸿沟”的成语。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则是对弈双方的鸿沟。秦国也很重视水利建设,从战国末期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修了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三大水利工程。李冰修都江堰的事迹最早载于《史记·河渠书》。李冰为秦国的蜀郡守,鉴于流经成都平原的岷江水患严重,他作了周密的调查研究,于公元前256年,和他的儿子二郎主持兴修了都江堰。都江堰在今四川省岷江中游灌县(近年已更名为都江堰市)境内。古时属都安县,故称都安大堰:宋代以后才叫都江堰。都江堰工程主要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李冰选择在灌县西北的岷江的江中滩脊上修筑了。分水鱼嘴。,把岷江水流分为内外两江:外江是岷江正流,南流到宜宾市附近汇入长江:内江则通过凿玉垒山形成的。宝瓶口”,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渠。“飞沙堰。是内江分洪减淤工程的低坝,长约300m,可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漫过低坝进入外江。宝瓶口紧靠灌县城,左称玉垒山,右称离堆。宝瓶口引水通道宽20m,高30m,长 lOOm,两壁有醒目的水尺和自记水位计,可以观察进入内江的水量,为成都平原自流灌溉的门户。附近的河床常易被砂石淤高,李冰制定丁。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及。遇弯裁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作为后世维护都江堰的准则。1974年在分水鱼嘴发现公元168年(东汉时代)所刻的李冰石像,系作为内江水尺之用,刻有。竭不至足,盛不没肩”的安全水位标志。都江堰工程构思巧妙,施工科学,泄洪、航运、灌溉三者兼顾,收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从李冰父子兴修了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从此成为“天府之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李冰制定了一整套维护都江堰的岁修措施,留传后世执行,才使得都江堰历时1997年第l期2000多年不废,效益有增无减,现在都江堰灌区面积已扩大到1000万亩了。自古造河难,护河更难。李冰的护河思想留给后人无限的启迪和教益。李冰不愧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逾千秋的贤官的典范。后人为纪念李冰父子的贡献,建造了。二王庙”,至今祭祀不绝,四川人民对李冰父子永远充满着敬爱之情。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罕见的奇迹。郑国渠也是秦国一大水利工程。关于它的兴修,在《史记·河渠书》中还记载着一则故事。战国末年,秦国不断东侵其他六国。韩国为了消耗秦国国力,派治水能手郑国去游说秦国,劝其凿穿泾水,从中山(在陕西省泾阳县北,今名仲山)西麓到瓠口(即谷口)修一条水渠,又出北山向东流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用来灌溉农田,渠修一半,郑国的目的被发觉,秦国要杀他。郑国承认他是为韩国。疲秦”而来,但渠成以后对秦国肯定有利。秦国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命他继续把渠修完。渠成后,可灌地4万余顷(合今约280万亩),亩产粮食达到250斤,从此关中成为沃壤,秦国也更加富强了。为了纪念郑国的功绩,该渠被命名为。郑国渠”。郑国渠于公元前246年动工,历时10余年建成。郑国渠在历史上虽时有兴废,其灌溉作用却也绵延了2000多年,今天的泾惠渠的前身就是古郑国渠。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又发动了统一百越的战争。由于岭南山路崎岖,运输物资困难,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令将军史禄开凿灵渠。位于广西境内并和湖南交界的南岭是漓江和湘江的发源地:但是,湘江北去,漓水南流,中隔山岭,两江并不相通。史禄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他先在湘江上游海泽河上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水隔断。然后在铧嘴前开凿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海泽河流来的水被铧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入湘,即所谓“三七分流”。当海泽河发洪水时,可以通过大小天平等溢洪道,把洪水排入湘江故道,而在枯水期,石堤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这样。运河就畅通无阻了。灵渠把湘江和漓江(桂江上游)连接了起来,故又名湘桂运河。灵渠于公元前214年建成,全长34km。漓江是珠江的支流,湘江是长江的支流,灵渠的修建,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灵渠在水利史上和技术进步上有重大贡献。灵渠是世界上最早建造的爬山运河,为使航运畅通,需要在渠上蓄水以提高水位:史禄时代用筑堤坝的办法提高水位,又在堤坝两侧做出较干缓的坡面,用人力或畜力把船从滑坡上拖上或。59,

文章来源:《灌溉排水学报》 网址: http://www.ggpsxbzz.cn/qikandaodu/2020/1117/435.html



上一篇:浅谈南昌市新城区市政道路建设中现状水渠导通
下一篇:长江主要支流治理开发规划——长江流域综合利

灌溉排水学报投稿 | 灌溉排水学报编辑部| 灌溉排水学报版面费 | 灌溉排水学报论文发表 | 灌溉排水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灌溉排水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